发改委公布一季度医药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
时间:2007-07-22
浏览数:(1434)
关键词:
年以来全国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生产、销售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回升幅度较大。但受上游原辅材料价格高居不下、药品价格继续走低等不利因素影响,医药行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回升仍很困难。
一、一季度运行情况
(一)生产、销售较快增长。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377 亿元,同比增长18.6%;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291亿元,增长18.9%。其中,中药饮片加工、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化学原料药制造行业产销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医药工业平均产销率为93.73%,提高0.25个百分点。
(二)经济效益回升。1-2月,实现利润61.42亿元,同比增长28.1%,虽然增幅低于工业平均43.8%的水平,但已恢复至“十五”期间的较高水平;毛利水平达到30.9%,比去年全年略有回升。其中,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制造业分别实现利润21.74和12.61亿元,增长30.5%和28.7%,是近3年来医药工业中创利能力较强的2个子行业,带动了全行业效益水平的回升。亏损企业亏损额10.32亿元,增长0.4%,比去年全年下降27.6个百分点。
(三)出口趋缓。一季度,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166亿元,同比增长18.8%,比去年全年下降7个百分点。其中,作为医药出口两大组成的化学原料药和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分别实现出口交货值78.2和42.5亿元,增长10.2%和42%,比较去年全年下降6.9和1.1个百分点。在成品药方面,化学药品制剂出口比去年全年大幅提高,成为拉动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而生物生化制品的增幅比去年全年下降23.5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小幅增长。一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1亿元,同比增长2.2%,增幅比2006年全年回落5.8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不断升高。部分能源、原材料价格今年仍呈上涨趋势,使医药生产成本不断升高。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规定,2006年12月起在51家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规范(GMP)试点工作,并计划在完成试点后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全面强制性推行。2007年起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必须在经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认证的实验室进行。此外,为提高国内医药生产整体水平,加快基础设施、管理规范与国际接轨,将在医药行业推行新的GMP标准;《制药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也将在2007年出台,并可能成为医药工业企业新的准入标准。
这些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的政策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推进医药行业结构调整,提升研发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减少污染排放,但是客观上将进一步增加医疗器械企业经营成本和医药企业的新药研发成本。
(二)企业面临药品降价和市场同质化竞争的双重压力。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的同时,医药产品的价格持续走低。在政府药品定价方面,从今年1月和3月发布的精氨酸等354种药品和九味羌活颗粒等278种中成药内科用药的最高零售价格来看,政府定价的总体趋降。同时,今年起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将主要以挂网招标模式统一各省的药品采购平台,挂网模式也以低价为主导。
大部分制药企业在GMP改造过程中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产能扩充。为解决新增的产能,多数企业都将“仿制”作为“投入少、周期短”的捷径,导致同品种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为争夺市场资源,造售伪劣药品、发布药品虚假广告、进行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造成医药流通秩序的混乱。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医药产品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主要依靠低成本进行国际竞争,人民币升值幅度的不断加大使附加值较低的大宗原料药及中间体出口压力不断增加。因此,继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制剂出口是当务之急。
一、一季度运行情况
(一)生产、销售较快增长。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377 亿元,同比增长18.6%;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291亿元,增长18.9%。其中,中药饮片加工、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化学原料药制造行业产销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医药工业平均产销率为93.73%,提高0.25个百分点。
(二)经济效益回升。1-2月,实现利润61.42亿元,同比增长28.1%,虽然增幅低于工业平均43.8%的水平,但已恢复至“十五”期间的较高水平;毛利水平达到30.9%,比去年全年略有回升。其中,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制造业分别实现利润21.74和12.61亿元,增长30.5%和28.7%,是近3年来医药工业中创利能力较强的2个子行业,带动了全行业效益水平的回升。亏损企业亏损额10.32亿元,增长0.4%,比去年全年下降27.6个百分点。
(三)出口趋缓。一季度,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166亿元,同比增长18.8%,比去年全年下降7个百分点。其中,作为医药出口两大组成的化学原料药和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分别实现出口交货值78.2和42.5亿元,增长10.2%和42%,比较去年全年下降6.9和1.1个百分点。在成品药方面,化学药品制剂出口比去年全年大幅提高,成为拉动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而生物生化制品的增幅比去年全年下降23.5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小幅增长。一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1亿元,同比增长2.2%,增幅比2006年全年回落5.8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不断升高。部分能源、原材料价格今年仍呈上涨趋势,使医药生产成本不断升高。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规定,2006年12月起在51家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规范(GMP)试点工作,并计划在完成试点后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全面强制性推行。2007年起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必须在经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认证的实验室进行。此外,为提高国内医药生产整体水平,加快基础设施、管理规范与国际接轨,将在医药行业推行新的GMP标准;《制药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也将在2007年出台,并可能成为医药工业企业新的准入标准。
这些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的政策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推进医药行业结构调整,提升研发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减少污染排放,但是客观上将进一步增加医疗器械企业经营成本和医药企业的新药研发成本。
(二)企业面临药品降价和市场同质化竞争的双重压力。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的同时,医药产品的价格持续走低。在政府药品定价方面,从今年1月和3月发布的精氨酸等354种药品和九味羌活颗粒等278种中成药内科用药的最高零售价格来看,政府定价的总体趋降。同时,今年起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将主要以挂网招标模式统一各省的药品采购平台,挂网模式也以低价为主导。
大部分制药企业在GMP改造过程中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产能扩充。为解决新增的产能,多数企业都将“仿制”作为“投入少、周期短”的捷径,导致同品种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为争夺市场资源,造售伪劣药品、发布药品虚假广告、进行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造成医药流通秩序的混乱。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医药产品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主要依靠低成本进行国际竞争,人民币升值幅度的不断加大使附加值较低的大宗原料药及中间体出口压力不断增加。因此,继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制剂出口是当务之急。
最新文章
- 营养健康全产业链展示汇聚!10月AAES2022等你闪耀深圳
- 媒体合作推文|8大奖项结果,150+创新品牌共同见证,第四届iSEE全球食品创新奖重磅揭晓!
- 【全新起航】AAES2022与时代共生——活下来,赢未来!
- FFNS2022倒计时15天!伊利、福建亲亲、无限极、和黄健宝确认参会,最新日程来啦
- 益生菌细分领域的黄金时代,SYNFORU®为你打造从头到脚360度的呵护
- 【思考·洞察】六月寄语:说说产业里“陆地粮”和“海洋粮”的认知差
- 精密发酵技术,植物肉市场的关键“突破”
- 植提桥
- 最新!FFNS2022延期至6月30日举办,品牌商免费参会,先到先得!
- 数据报告,Z世代对肉类替代品兴趣高,植物基的机会在冷冻、零食等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