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购青蒿在行动
7月11日,重庆市丰都县内抢夺青蒿的收购战还在进行,这里是抢购的主战场。一些地方的青蒿收购价格一度被炒到每公斤7元以上,而这个价格在去年的同一时间是5元。
抢购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批量种植的农民,在过去几年里,丰都社双路镇农民贺国仁屋后荒地的一片苦蒿(青蒿)一直是其柴火的来源。但是,今年把它们收割起来运到城里,居然能卖到7元一公斤,这为他带来了200多元的意外之财。
这样的情形对于丰都社坛镇的农民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闻,一些骑着摩托车来收购青蒿的小贩已经让当地农民多次享受了这种野草套现的实惠,这样的情况从6月底一直延续到7月初。
与贺国仁“意外之财“不同的是,社坛镇的农民所售卖的青蒿大部分是人工种植的,一些医药企业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在此进行种植,其去年的收购价格是每公斤五、六元左右,而今年7元/公斤的市面抢购价与医药公司收购保护价相比,已经让农民更有利可图。
面对外地“抢购”,丰都县委副书记涂远扬一筹莫展。他说,他经常在路上见到抢购青蒿的摩托车队经过,一般有20多辆,直接到农民家门口买青蒿,买了就跑。
平抑价格背后的手
在青蒿产业链条的另一端,原料提价后直接造成其生产成本提高,终端企业有些坐不住了。
也在7月11日这一天下午,全球第三大制药厂商瑞士诺华在重庆希尔顿酒店举行了一场秘密会议。目的在于平抑这场竞价收购给自己和原料供货企业带来的危机,同时协调其采购体系内供货商之间的矛盾。
参加会议的供货商有通和制药、华立医药、京和制药等5家企业,会议所散发的资料被视为绝对保密。但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青蒿素生产企业董事长称,其主要内容是让正在进行抢购的厂家“收手”,并统一收购时间。让青蒿进一步成熟,进而提高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让收购价回落的同时得到更高质量的青蒿原料。
诺华是世界卫生组织青蒿素类成品药在国内惟一的采购对象,同时也是中国青蒿素的最大收购商,中国出产的90%左右的青蒿素由其收购。大涨价和提前收割都是诺华不愿意看到的,因为青蒿正常收割期在7月底,提前收割会导致青蒿素的含量下降到3%,而这个含量的正常值应当在6%以上。
虽然提前抢购仅仅出现在一个地区,但如果不加控制,类似的情况很可能蔓延。由此一来,其原料供应很可能在青蒿素含量下降的情况下出现短缺,造成对世界卫生组织的青蒿素类成药供应履约失败。
由于主宰价格上涨背后的力量得到了统一的信号指令,青蒿的收购价格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控制。
7月18日,记者从青蒿一线收购者处得到的消息显示,丰都县的青蒿收购价格已经得到了控制,回落到6元/公斤。
抢购背后的惊人利润
除了收购青蒿的企业,同样想平抑收购价格的还有丰都县政府。丰都县青蒿素种植项目是在2003年由国家发改委批准建立的,而截至目前,全县20多个乡镇、1.2万户农户加入种植大军。
这个带有政府性质的项目,另一个具体实施者是通和制药,它负责在技术、种子等方面辅导农民进行种植,与此同时,通和制药也获得了国家1040万元的无偿拨款。据悉,从2003年至今,通和已经在丰都投入260万元用于产业基地建设。
本来7月底是适宜的收购时期,但事与愿违。通和制药和丰都县政府的大力投入招来了大批的抢购者。这些抢购者甚至可能让丰都县政府背负无法完成国家项目的责任,而通和制药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收购价每上溢一元,公司的利润就将损失近千万元。
这些抢购者大都远道而来,怀揣着各种各样的心理,不计成本大量收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青蒿素生产厂家董事长告诉记者,支撑他们高价抢购尚未达到收割期的低含量青蒿的理由,是行业中有人认为这个产业链中有着惊人的利润。
据透露,目前青蒿素的市场价格为7000元/公斤。以目前抢购的青蒿草3%的含量计算,可以生产3公斤青蒿素,价值2.1万元,而市场的抢购价格是7000元左右,经过加工,毛利立即翻了两番。
而据介绍,正常的人工培育青蒿草中青蒿素的含量至少为6%,2003年通和制药在丰都试种的青蒿草的含量已经达到了8%。如果按正常收割计算,每吨青蒿草所提取的青蒿素所产生的收益应当再增加一到两倍,即达到4倍的毛利。
这是一个惊人的利润,也正是在这样超额利润驱驶下,国内的青蒿素生厂家们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关于青蒿淘金的梦想并没有在从青蒿到青蒿素的环节终止。整个产业链条的暴利延伸到了从青蒿素到成品药的每一个环节。
7月15日,记者通过国际长途电话采访了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在刚果布拉札维办事处,其媒体发言人Sam Ajibola表示,目前在非洲所使用的青蒿素成品药的价格是2.4美元/份,需求量在数千万份,其供应商主要是瑞士诺华。
“事实上,2.4美元的成品药其青蒿素原料成本仅在0.6美元以下。”因此,成品药所产生的利润同样惊人。
诺华华立名利之争
由于诺华是世界卫生组织青蒿素类成品药在国内惟一的采购对象,2004年就是6000万份,市值达1.44亿美元,青蒿素需求量约60吨。据诺华称,明年将有上亿份的采购量,所以对青蒿素原料的需求量巨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凡是生产青蒿素的厂家都想和诺华套近乎。诺华一直居于整个青蒿素“食物链”的最顶端。与此同时,诺华的业务也让众多的青蒿素厂商垂涎,但又迫于其是青蒿素原料的最大买家对其毕恭毕敬。
然而,诺华制药工厂一位曾经主要管理青蒿素生产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意外地表示:“由于在瑞士的生产成本太高,诺华在青蒿素成品药的环节基本不赚钱,其供应WHO只是一种公益性的商业行为。”
但这样的订单如果落到国内的青蒿素厂商头上,结果就会大不相同。中国低廉的人力成本加上原料优势将会让从青蒿草到成药的利润翻至5倍以上。但前提是要“搞掂”世界卫生组织。
事实上,“搞掂”世卫组织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情,以至于中国现在没有一家企业的成药进入采购目录。但是,由于有巨大的利润诱因,各有关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制衡与斗争。在所有的企业当中,华立与诺华最为典型,它们也最终促成了丰都的青蒿争夺战。
瑞士诺华、华立医药是绝对不在一个重量级的两个对手,前者每年销售额两百多亿美元,后者不及其零头。然而在青蒿素类药的竞争上,诺华却一直受制于华立。直到现在,诺华的原料药复方蒿甲醚仍需要从华立控股的昆明制药购买,这一直是诺华的一块“心病”。
在2004年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华立占有青蒿素原料80%的市场。坐拥原料优势,挤兑诺华,希望能让自己的青蒿素类成药阿特健进入世卫采购目录,赚取成药环节的超额利润。
于是,华立与瑞士诺华的关系变得相当微妙,华立一直想绕开诺华直接进入世卫组织的采购体系。诺华也想摆脱华立的原料控制,实现自由发展。
为了实现彼此的战略意图,在2000-2005年的时间里,华立频繁邀请世卫专家考察其青蒿基地,在原料供应上,也严格按协议向诺华定量出售。
由于没有在华的原料基地,诺华感到了仅依靠华立获取原料的压力。它开始绕开华立,通过其他二线厂商采购青蒿素。在这个过程中,通和制药、三奇制药等企业也趁机杀入,进入其采购链。
在诺华重建其原料采购链的同时,华立欲进入世卫成药采购目录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这种情况下,青蒿素类药的原料供仍是华立的主要利润增长点,而诺华所需的原料又不能全由二线厂商提供。于是在诺华下一年的采购计划当中,华立控股的青蒿素又入其中。7月至12月,昆明制药和瑞士诺华又签订了48吨的蒿甲醚原料药供应协议。
厂家跟风引发农民盲目引种
在两股力量的博弈下,华立在原料控制领域的地位有所下降,同时,接到订单的通和制药、三奇制药等青蒿素原料厂商迅速崛起。
无疑,华立作为原料厂商,其先前的优势已经大不如前,大权颓废的必然结果是诸侯割据。在超额利润的驱驶下, 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居然出现了87家青蒿素生产厂家。这些企业各自为政,埋头生产,造成对青蒿原料需求的迅速增加。
为了完成手头的订单,或者收购原料待价而沽,于是,抢购青蒿的现象便出现了。
在丰都,虽然通和制药事先与农户签有收购合同,并付出大量资金和技术构建丰都青蒿基地,但外来企业的抢购还是让通和制药蒙受了巨大损失。不得已,在本月上旬,通和制药要求当地工商、政府联合执法保护人工种植基地,防止青蒿被盗收。
“如果单看供求关系,中国的青蒿种植面积正常收割是完全有能力满足市场需求的。”一青蒿素厂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通和、华立等企业在重庆等地种植的情况分析,全国种植面积在10多万亩,加上野生青蒿,按时收割青蒿产量可达2万吨,青蒿素产量可达100吨。
而Sam Ajibola认为这些青蒿完全可以让今年的需求量得到满足。因为今年全世界的青蒿素需求量预计在80吨左右。
外来力量挑战中国?
对于目前抢购所带来的最严重后果,Sam Ajibola认为这可能向农民传递错误的市场信息,引发农民盲目引种。
而通和制药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对于今年不履行收购合同,将原本应出售给通和的青蒿卖给抢购者的农户,明年将不会再收购其青蒿草。于是,厂商们的斗争开始危及到最底层的农户的利益。
Sam Ajibola还表示,诺华目前已经在非洲试种青蒿1000多公顷,虽然目前尚未有大规模的种植基地,一旦条件成熟,中国的青蒿产业将会面临失去原料优势的后果。与此同时,除诺华外,欧美一些大的企业也开始注意到青蒿素可以带来的巨大利润,开始在欧美引种生产。在中国周边的越南等东南亚地区,也有企业开始引种优良青蒿。
种种迹象表明,在中国的青蒿素厂家内斗的同时,来自外来的力量也试图动摇中国的原料优势。
就Sam Ajibola的善意提醒,有业者认为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专家认为中国的青蒿素具有不可替代的原料优势,“我曾到非洲实地考察过,其生产工艺根本不能和国内比,同时青蒿素的含量也较低。所以其生产成本肯定比中国高出许多。中国的自然环境是不可剥夺的优势。”
但是,有关方提醒,按照价格和价值的规律,尽管目前中国青蒿产业温度很高,但是,如果就目前的“一窝蜂”和粗放式的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还是小心为妙。
- 营养健康全产业链展示汇聚!10月AAES2022等你闪耀深圳
- 媒体合作推文|8大奖项结果,150+创新品牌共同见证,第四届iSEE全球食品创新奖重磅揭晓!
- 【全新起航】AAES2022与时代共生——活下来,赢未来!
- FFNS2022倒计时15天!伊利、福建亲亲、无限极、和黄健宝确认参会,最新日程来啦
- 益生菌细分领域的黄金时代,SYNFORU®为你打造从头到脚360度的呵护
- 【思考·洞察】六月寄语:说说产业里“陆地粮”和“海洋粮”的认知差
- 精密发酵技术,植物肉市场的关键“突破”
- 植提桥
- 最新!FFNS2022延期至6月30日举办,品牌商免费参会,先到先得!
- 数据报告,Z世代对肉类替代品兴趣高,植物基的机会在冷冻、零食等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