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青蒿素市场上演中外企业争夺战
时间:2005-07-14
浏览数:(1571)
关键词:



  近几年,青蒿素已成为我国争夺世界原料药市场的一大利器。随着需求的增长,国内企业除复星医药、华立控股外,更有多家企业蓄势待发;而国外企业如诺华等也在努力解决原料供应问题,扩大产能。专家指出,我国青蒿素产业存在隐忧,原料优势是暂时的,中国必须开发自己的复方制剂。

    15亿美元商机

    青蒿素是我国享有独立知识产权并获得国际认可的新化学实体,以此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抗疟药物自2001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目前最安全有效的治疗疟疾药品后,全世界已有51个国家和地区将其作为抗疟指定药品,替代奎宁和氯奎等已引起抗药性的传统药品。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未来5-10年全球青蒿素类药品将形成15亿美元的销售额。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称,目前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共有25个国家生产青蒿素类药品,而作为青蒿素原料的植物青蒿90%生长在中国南部地区。面对WHO的大量采购计划,中国相关药企在其中的获利并不充分,主要表现在相关企业以出口原料药为主,而获利率高的制剂则很少,同时申请进入WHO药品采购目录的步伐相对较慢。虽然WHO对青蒿类药物的需求量的预测转化为订单需要一定时间,但中国相关药企如果不改变目前的状况,将会丧失每年赚取数亿美元的机会。

    另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全世界每年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其中3亿患者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WHO不久前在世界青蒿素大会上称,已着手在非洲大陆推广青蒿的本土化种植,甚至青蒿素药品的本土化生产。目前,坦桑尼亚、肯尼亚及南非等国家已经开始种植青蒿,准备生产青蒿素类抗疟药物。而且,坦桑尼亚和肯尼亚计划在2006年-2007年种植季节,把青蒿的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公顷。此举无疑给中国青蒿素产业出口造成了新的压力。

    中外企业较劲

    国内几大生产青蒿素类药品的上市公司为抢占巨大的市场份额厉兵秣马。其中,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复星医药”)和重庆华立控股为自己研发生产的青蒿素类制剂产品打入WHO采购目录在暗自中角力。

    复星医药董事会秘书陈启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复星医药自从2004年了解到WHO要在全球大量采购青蒿素类药品用以对付疟疾后,就开始为成为WHO直接采购供应伙伴作准备。日前,复星医药桂林制药厂成为中国第一个通过WHO复查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车间合格的企业;而早在2004年年底桂林制药就正式向WHO提交联合用药直接供应商的资格申请,WHO已经接受申请并开始审查。

    据了解,自2003年开始,重庆华立控股就一直努力设法成为WHO青蒿素采购的直接供应伙伴,但目前这个过程仍在进行中。重庆华立控股公告显示,今年5月,华立控股建立起全球范围内第一个青蒿GAP人工种植的标准,并获得国家认证,同时试图与WHO合作推广其标准。对此,陈启宇也表示,复星医药目前也加快了与WHO达成合作的步伐,正准备进一步扩大产能。

    与此同时,作为世界抗疟药生产老大的诺华也在努力摆脱原料紧缺的困扰。诺华有关方面向记者表示,6月初诺华和EAB达成青蒿素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非洲扩大青蒿种植面积,初期将达1000多公顷,而今后还可能有一个大约10000公顷的种植计划。诺华明确表示,由于原料供应跟不上,近两年该公司蒿甲醚生产不足,此次合作就是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诺华预测,到2006年底,将生产超过用于1亿人次的治疗产品。

    这一消息对于还在打青蒿素内战的中国药企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由此,抗疟原料药之战升级,复星医药、华立控股等国内企业又增添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

    国内企业亟待破茧成蝶

    业内人士指出,国际抗疟药每年约有15亿美元的市场,但中国企业出口的青蒿素类药品不到1000万美元,还不到整个市场的1%。由于不熟悉联合国采购规则,我国医药企业往往只是药物原料的制造基地,极少加入到联合国的供应商系统。在抗疟药领域,联合国采购的由中国制造的药品大多是通过丹麦、瑞士、法国甚至印度、越南等国的贸易商购买,绝大部分的市场利润都被他人收入囊中,国外大企业以联合国供应商的身份获得了最终的利益。

    中药复方新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叶祖光认为,卖青蒿素原料与卖成品制剂相比,利润相差至少20倍。为了谋求更大的利润,走成品制剂出口之路成为国内企业的不二选择。只有从原料商上升为供应商,才能分食国际采购的巨额订单,因此顺利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供应商预认证程序,已成为国内企业需要瞄准的目标。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原料优势只能是暂时的,为了和外资巨头分享利润,中国必须开发自己的复方制剂。有消息人士透露,由于标准方面的分歧,华立控股曾经参与开发的第三代抗疟疾药“阿特健”仍在等待相关国际机构的认可,而复星医药则以青蒿琥酯为资本,目前国内两大青蒿素巨头在科研开发上几乎没有新动作,而是不约而同地把精力都投入到成为WHO供应商的资格认证中。

    由此,一位业内人士感叹,如果中国能够开发出自己的青蒿素类药品制剂,并得到国际主流市场的认可,将会对中药国际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以此为起点将带动中国医药产业进入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盲目扩产可能陷入泡沫危机 消息人士透露,国内包括几家上市公司在内的多家企业已经着手准备上马青蒿素项目。

    就在众企业看好青蒿素产业时,有业内专家认为,国内企业的盲目投入很可能使这一产业陷入泡沫危机。这位人士指出,目前进入WHO核心采购目录的只有复方蒿甲醚一个产品,在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基金2005年对华的2亿美元采购订单中,诺华所占比例超过50%。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非洲各国政府每年获得公益基金捐助是有限的,中国企业盲目发展青蒿素项目是不明智的。

    尽管目前抗疟药的缺口相当大,但如果只盲目扩充原料供应,在未来势必又会形成价格大战,更何况还有许多在研的抗疟新药,也给青蒿素类抗疟药造成压力。因此国内企业应该抓住青蒿素拓展国际市场的机会,拓展高附加值的成品药市场。 

 

■相关链接

    青蒿素的发展历经曲折。1967年5月23日,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了一项紧急军事任务——“523计划”,研制抗疟新药,当时其保密程度与“两弹一星”处在同一级别。1973年,我国研究人员从青蒿草里提炼出了抗疟疾的有效单体青蒿素,并将青蒿素的分子结构清晰地解析出来。1983年,伦敦举行世界植物药论坛,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李国桥教授在论坛上发表的关于青蒿素的研究报告,第一次引起了牛津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越南疟疾高发期间,青蒿素成功地使当地死于疟疾的人数比往年减少了97%。

    尽管青蒿素有如此出色的疗效,但是由于对中医药的偏见,美、英等国一直反对普遍使用青蒿素来治疗疟疾,其理由是青蒿素价格偏高,又尚未在儿童身上进行广泛测试,这些国家同时认为,在传统药物相对有效的地区也没有必要改用青蒿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埃塞俄比亚疟疾大流行时,也曾以供应量不足或在疟疾流行过程中中途换药将导致混乱为由,反对使用青蒿素。然而,近年来疟疾继续肆虐,单细胞杀手疟原虫已对奎宁等传统药物产生越来越强的抗药性,治疗疟疾的奎宁及其衍生类药物显现出“强弩之末”的态势,为青蒿素迎来了机遇。

    青蒿素不仅能使疟疾患者迅速退烧并降低血中疟疾原虫数量,而且没有明显副作用,可有效防止蚊虫众多的热带地区零星疟疾病例演变为大流行,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

                  (植物提取产业信息网 整理)

最新文章
推荐企业
Back to top

个人用户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