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2年(2008-2019)以来,卫健委(包括原卫生部)发布的新食品原料已达约120余种,其中脂类30余种,占比达1/4。脂质新食品原料也成为新食品原料研发的热点。但目前很多新食品原料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或者行业标准,标准的缺失对新食品原料的生产和应用有很大影响。
阅读链接:1/4的新食品原料为功能脂质,这一数据意味着什么?https://www.herbridge.com/newsInfo-39832-53.html
近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公布了包括光皮梾木果油、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植物甾醇、植物甾醇酯等5种新食品原料在内的27项粮食标准征求意见稿,这对新食品原料中功能油脂原料的开发应用有指导意义。
一、光皮梾木果油
2012年光皮梾木果油被原卫生部列为新资源食品原料。
光皮梾木(Swida wilsoniana)是山茱萸科梾木属植物,属山茱萸科椋子木属,又称为斑皮抽水树、光皮树,是一种野生的木本油料树种,落叶乔木。
光皮梾木果油中维生素E的含量是76.7 mg/100 g,β-胡萝卜素的含量是4.7 mg/100 g。全果油中脂肪酸主要有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月桂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等,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在70%以上,正是由于其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使其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经临床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降低高血脂症、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此次《光皮梾木果油》粮食行业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对光皮梾木果油的质量要求如下:
光皮梾木果油基本组成和主要物理参数
项 目 | 指 标 |
折光指数n40 | 1.460~1.475 |
相对密度d2020 | 0.905~0.948 |
碘值(以I计)/(g/100g) | 105~125 |
皂化值(以KOH计)/(mg/g) | 180~197 |
主要脂肪酸组成/% | |
棕榈酸 (C16:0) | 15.0~25.0 |
硬脂酸 (C18:0) | 0.5~2.5 |
油酸 (C18:1) | 20.0~30.0 |
亚油酸 (C18:2) | 38.0~60.0 |
光皮梾木果油质量指标
项 目 | 质 量 指 标 | |
一 级 | 二 级 | |
气味、滋味 | 具有光皮梾木果油固有的气味和滋味,无异味 | |
色泽 | 淡黄色至黄色 | 淡黄色至黄绿色 |
透明度(20℃) | 澄清、透明 | 允许微浊 |
水分及挥发物含量/(%)≤ | 0.10 | 0.20 |
酸价(KOH)/(mg/g)≤ | 2.0 | 3.0 |
不溶性杂质含量/(%) ≤ | 0.10 |
二、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
《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粮食行业标准里定义了中碳链脂肪酸、中碳链甘油三酯、中长碳链脂肪酸食用油和中长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其中,中碳链脂肪酸的定义中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必须来源于食用油脂,第二个就是碳链长度为C6~C12脂肪族一元羧酸。中碳链甘油三酯是指甘油骨架上三个脂肪酸的碳链长度全为C6~C12脂肪族一元羧酸。
2012年8月,我国卫生部批准“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为新食品原料(2012年第16号公告)中规定:长碳链脂肪酸食用油是指通过食用植物油和来源于食用油的中碳链甘油三酯为原料,通过酯交换改性和精制后得到的商品用油脂。
但是,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又将“中长链脂肪酸结构油(又更名为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和“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终止审查,实质等同于中长碳链脂肪酸食用油,并规定中长链脂肪酸结构油以食用植物油和中碳链脂肪酸辛酸或辛,癸酸(来源于棕榈仁油和椰子油)为原料,通过固定化脂肪酶催化酸解反应,经分子蒸馏纯化、脱臭等工艺制成的商品用油脂。
根据以上2个文件可知,酯酯交换和酸解反应均可以用来制备中长碳链脂肪酸食用油。本次颁布的标准规定中长碳链脂肪酸食用油为富含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食用油,是以食用植物油与中碳链脂肪酸或中碳链脂肪酸食用油为原料,经过酯交换制得的商品油脂。
中长碳链脂肪酸食用油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例如降低血清TAG和胆固醇水平、提高免疫力、防止肥胖(能量值低)等,该标准的制定将有利于规范中长碳链脂肪酸食用油产品的市场,促进中长碳链脂肪酸食用油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保护国家,消费者和生产经营厂商的利益。
此次《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粮食行业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对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的质量要求如下:
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基本组成和主要物理参数
项目 | 指标 |
11 | |
中长链甘油三酯/(g/100g)≥ | 18 |
中链甘油三酯/ (g/100g) ≤ | 3 |
长链甘油三酯/(g/100g) ≤ | 77 |
相对密度(d 2020) | 0.910~0.938 |
皂化值(mg/g) | 198~258 |
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质量指标
项 目 | 质 量 指 标 | |
一级 | 二级 | |
色泽 | 无色至黄色 | |
气味、滋味 | 具有油脂固有的气味和滋味,无异味 | |
透明度 | 澄清、透明 | |
不溶性杂质/% ≤ | 0.10 | |
水分及挥发物/% ≤ | 0.10 | |
过氧化值/(mmol/kg)≤ | 5.0 | |
中长链甘油三酯含量/(g/100g)≥ | 50 | 18 |
酸价(KOH)/(mg/g)≤ | 1 | 按照GB 2716执行 |
中链脂肪酸/(g/100g)≥ | 11 | |
中链甘油三酯/(g/100g)≤ | 3 | |
长链甘油三酯/(g/100g)≤ | 77 |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 江南大学、九三集团、上海日清油脂有限公司。
三、共轭亚油酸甘油酯
共轭亚油酸( CLA) 是一系列在碳9、11 或10、12 位具有双键的亚油酸( LA) 的位置异构体和空间异构体的总称。研究表明,9c, 11t-CLA 和10t, 12c-CLA具有降低生物体脂肪、抑制肿瘤、抗动脉粥样硬化等生理功能。
天然的共轭亚油酸主要存在于瘤胃动物牛、羊等的乳脂及乳制品、肉制品中,也在人乳脂肪中存在。专家建议,人们每天所需补充的共轭亚油酸量为每天摄取食物质量的0.01%~2.0%。但共轭亚油酸以游离脂肪酸的形式存在时,易氧化,口感不好。
而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在保持共轭亚油酸生理功能和营养功能的同时,稳定性好、气味和味道更平和、更易于被人体吸收。共轭亚油酸甘油酯是一种重要的低热量油脂替代品和药物中间体合成原料,是共轭亚油酸产品开发的高端产品。具有减少内脏脂肪、抑制体重增加、降低血脂、抗癌、抗氧化的作用。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可作为多功能添加剂,在食品、医药、饲料及化妆品中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2009年10月,我国卫生部批准“共轭亚油酸甘油酯”(2009年第12号公告)作为新资源食品,标志着这类新型的结构甘油酯可以批量生产,进入新食品原料的消费使用行列。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为我国结构酯开辟了一种新的食用油脂资源,其市场潜在价值已经被众多商家看好,但目前为止,仍缺乏相应的指导生产和规范市场的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标准。本次《共轭亚油酸甘油酯》行业标准送审稿的制定,对该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和使用各方都将提供的合法权益。
此次《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粮食行业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对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质量要求如下: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基本组成和主要物理参数
指标 | |
脂肪酸组成 a | |
78~84 | |
油酸/(%) | 10~20 |
棕榈酸/(%) < | 4 |
硬脂酸/(%) | 4 |
亚油酸/(%) < | 3 |
共轭亚油酸异构体组成 a | |
共轭亚油酸 C18:2,9c,11t/(%) | 37.5~42.0 |
共轭亚油酸C18:2,10t,12c/(%) | 37.5~42.0 |
共轭亚油酸 C18:2,9t,11t和C18:2,10t,12t异构体/(%) < | 1 |
甘油酯的组成 | |
甘油三酯/(g/100 g) | 77~83 |
甘油二酯/(g/100 g) | 17~23 |
甘油一酯/(g/100 g) | 0~1 |
a:脂肪酸组成和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组成以气相色谱法测定,根据峰面积百分比计算而得。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质量指标
项 目 | 质 量 指 标 | |
一级 | 二级 | |
色泽 | 无色至黄色 | |
气味、滋味 | 具有油脂固有的气味和滋味,无异味 | |
透明度 | 澄清、透明 | |
不溶性杂质/% ≤ | 0.10 | |
水分及挥发物/% ≤ | 0.10&l 最新文章
![]()
推荐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