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植物药市场现状研究(四)
时间:2007-07-28
浏览数:(1229)
关键词:

 四、植物药市场高速发展中暴露的问题

    1.参与者汹涌而来,竞争激烈,市场迅速饱和

    植物药从原料收购到制成标准成份的提取物出售,其中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以1999年美国西雅图植物药市场上的批发价为例,治疗糖尿病的海南蒲桃,在原料产地中国、南亚、东南亚的价格为0.35~0.5美元/千克,经加工成提取物后,价格就提升至641美元/千克,为原料价的1282~1831倍。用于治疗精神紧张和抑郁症的积雪草,亚洲原料价为0.75~1.25美元/千克,制成提取物的价格为437美元/千克,两者相差350~583倍。治疗关节炎用的钩果草,在产地纳米比亚、南非和博茨瓦纳的原料价为2.30~3.28美元/千克,而提取物的售价为702美元/千克,升值了305~214倍。

    由于超高额利润的有力驱动,从1994年起,短短三、四年中,催生出数百家生产与经营植物药的企业。与此同时,一些合成药业巨头也纷纷进入植物药领域,如拜耳(Bayer)、华纳兰伯特(Warner-Lambert)、勃林格英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等都相继生产植物药。有的挟其雄厚资金,兼并或收购有发展前途的植物药公司,如美国家用产品公司(AHP)兼并了华美药业等。上千家生产商在此期间纷纷新建与扩建生产设备,至1999年,美国市场进入饱和状态,很快就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1999年下半年开始,植物药在激烈的竞争下,销售开始出现停滞,增速放缓。

    2.植物药缺乏严格监管,药物质量难于保证

    DSHEA法案将植物药列入食品补充剂范畴,实际上对其生产与销售起了松绑作用,它将FDA对药品的监管作用,严格限制在那些药品标签不合格(即声称可治疗或预防某些疾病),以及含有化学合成药物和违禁化学物质等查处方面,其监管力度远低于对化学合成药物的管理。

    另一方面,美国的植物药工业由于起步晚,缺乏专家与人才,使用植物药的经验也少,因此,长期没有编制自己的植物药药典有关的产品与生产标准,因而,其结果是产品品质良莠不齐,保证不了药物的纯度、质量、药效与安全性。药品的质量问题,引起越来越多医药专家、媒体和普通民众的严重关切。

    为评估植物药的质量情况,1999~2000年,美国消费者试验所(Consumer Lab)对市场上各公司生产的植物药作了测试。表9列出银杏、贯叶连翘、人参、锯叶棕、狭叶紫锥花和缬草等6种药物的化验结果。其合格率为53~77%,最差的仅达到41%,说明产品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

    表9 部份植物药产品化验结果

     

药品

受检药品数

合格率(%)

不合格数

不合格原因

银杏

30

77

7

7种药品的萜内酯均低于规定值,其中3种药品黄酮甙低于规定值

人参

22

41

13

8种药品含杀虫剂六氯苯,2种含铅超标,7种药品所含活性成份人参皂甙不达标

贯叶连翘

21

67

7

4种药品的金丝桃素为规定值的7785%1种药品的贯叶金丝桃素为规定值21.7%5种药品受镉污染

锯叶棕

27

63

17

1种产品标签不合格,5种药品所含活性,成份不达标,4种产品不含脂肪酸或甾醇,4种达不到脂肪酸最低值

缬草

17

53

8

4种产品全部不含缬草酸,4种仅含50%

狭叶紫锥花

26

54

12

6种产品标签不合格,1种产品总酚含量仅54%1个微生物超标,2种不含活性成份紫锥花甙

 

     以上各种药物均为随机采购的,测试结果具典型意义,表明在高速增长之下,美国植物药的生产已到了严重失控的地步。这种质量状态造成极大负面影响,使很多民众对植物药开始产生怀疑,认为植物药是缺乏有效监管的药物,失去消费信心,望而却步。纽约时报则以“美国人在赌博”为标题,认为盲目服用植物药无异饮鸩止渴,对健康得不偿失。过去为植物药和替代医学助威造势的媒体,反过来纷纷质疑植物药的质量、纯度和疗效。

    在此需要提出的是,由于FDA无法插手管理符合标签要求,其成分又不含违禁成分的植物药。与此同时,在美国市场上,各公司的植物药产品又有成千上万种,FDA实际上根本无法进行全面有效的核查。为了避免发生药物事故导致消费者健康受损害。民众追究政府的责任,FDA规定生产商在药品的标签上特别注明:“标签上的产品说明并未经过FDA的评估”,以规避其所负责任,此项规定更增加消费者对植物药缺乏监督的疑虑。FDA这种作法在各国药物管理上是十分罕见的。

    3.民众用药缺乏指导,药物相互作用包含隐患

    德国拥有2.5万名草药医生,西医熟悉植物药的功能衣适应症,80%西医为病人开植物药处方,在药房更有药剂师为采用自我治疗的民众提供服用植物药的指导,所有植物药均置于联邦卫生部E委员会编制的植物药药典管理之下。因此,德国民众使用植物药是有效并安全的。相比之下,美国都不具备这些在全民中推广使用植物药的必备条件。

    由于众多美国西医缺乏对植物药及其疗法的基本训练,再加上科学上的偏见,虽然整个美国社会从90年代开始就兴起回归大自然的热潮,三、四年前又出现服用植物药的火爆现象,但目前为止,仍然仅有2%的主流西医同意病人使用植物药。至于美国本国的植物药药典,目前尚在编制过程中。

    哈佛大学医学院1998年的同样调查显示,有1600万人在并未与医生商量而自行使用替代疗法(植物药疗法)。此外,有672万人在使用西药同时,还服用植物药和大剂量维生素。这种现象,也引起主流医药专家高度关切。由于缺少使用植物药的经验,西药与植物药相互作用会导致哪些不良反应?后果如何?已成为关注的焦点。事实上,绝大多数美国民众是在毫无医生指导之下服食植物药,因此无法合理确定其剂量和服用期限。这些都是推广植物药过程中存在的重大安全性隐患。

    4.输美大批中成药出现违规问题,更增负面影响

    中美建交以来,中成药在美国亚裔人群中一直广受欢迎,销售逐年稳定增加,主要原因是其疗效确切,亚裔民众熟知其服食方法,也是十分安全的。在植物药的纯度,质量与安全性广受质疑之后,加州卫生署对市售的600种中成药进行了监测化验。其目的在于评估这些药物是否真正符合DSHEA法与FDA的三项规定,即不含化学合成物、不含违禁化学物质、重金属不超标(另有两项要求关于有害微生物不超标,产品标签正确无误,未作检查)。1999年,公布首批260种中成药的化验结果。有47%即123种药物违反上述三项规定,令人震惊。

    在常规药物中,有不少是中国知名中药厂的品牌产品,如安宫牛黄丸,牛黄解毒片,大活络丹,川贝枇杷止咳露,蛇胆川贝液,人参再造丸,定心丸,六神丸,复方西瓜霜以及片仔癀片等等。这些药物违规情况再经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披露,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给在美国市场上的中药造成意想不到的冲击。一个位于美国加州的名为As    You Saw的民间组织发起抵制中成药的活动。该组织能量很大,常以环保、健康和人权等为题,向大企业如可口可乐、耐克鞋业等发难。2000年很多一向经销中成药的西海岸地区亚裔食品超市,在该组织的压力下,停止销售100多种上述违规中成药。更有甚者,加州州政府在其舆论影响下,今年竟然要求在所有中成药的标签上加上“政府警告,此药物含有毒性”的歧视性条文。这无异是企图通过行政干预手段,将中药和植物药抹黑和搞臭。

    以上情况表明,在中国入世以后,为将中草药更好地推向国际市场,实现中药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中草药业界必须注意“入国问禁”的原则。为了占有市场,产品一定要与国际接轨。按照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改进中成药组方,在保持并提高药效的基础上,开发完全满足海外市场要求的新型中成药。

    此事件再一次说明,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将是长期的。作为文化重要内涵之一的中医药,在其走世界的过程中,总会遭受种种质疑、诽谤、抵制甚至打击,关键要中医药用现代科学方法阐明中医药理论和组方的原理与方法,以及用严密的临床试验确证中草药的疗效,使西方医药界信服。

    5.在各种不利因素共同作用下,植物药销势下滑

    植物药在1998年攀升到顶峰之后,由于出现以上不利因素的共同影响,进入1999年后,民众对植物药的狂热出现降温,转向较为理性的对待,销售开始疲软。2000年,整个市场继续保持低迷。据美国营养业学报估计,2000年的销售额为42亿美元,在全部饮食补充剂销售中,约占25%,次于维生素类的60亿美元销售额。与1998年相比,有的销售渠道营业额下降了30~50%。

    2000年,某些植物药在药房,大型商场和仪器超市的销售变化情况,见表10所列。

    表10 2000年各类植物药销售升降情况

        

植物药

销售升降(%)

植物药

销售升降(%)

升麻

2.0

大蒜

-20.0

绿茶

39.4

银杏

-32.1

水飞蓟

14.6

人参

-25.2

大豆制品

115.6

葡萄籽

-5.7

缬草

70.5

卡瓦根

-16.2

山桑子

-3.7

银杏棕

-2.5

狭叶紫锥花

-20.4

贯叶连翘

-45.4

月见草

-1.0

 -

-     

 两年来,植物药市场变化的特点是:有些一直位居销售前列的品种,如银杏、贯叶连翘、大蒜等销势明显滑坡。而过去并不获得重视的品种,如缬草特别是大豆制品则出现了热潮。虽然出现不景气,但由美国天然营养品协会(NNFA)于2000年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目前仍然有30%的美国民众服用各类植物药。NNFA预测年增长率由1998年的15~18%在2001~2003年下降到2.4%。

    五、植物药摆脱滑坡的措施

    1.加强生产商自律意识,将植物药纳入药典管理

    植物药的纯度、质量、疗效与安全性,根本上取决于生产商的管理行为。德、法、意等国家成熟而规范化的市场,不存在上述失控问题。为加强自律意识,美国植物药生产商协会(AHPA)、美国植物协会(ABC)和NNFA等组织代表食品补充剂行业,向FDA提出食品补充剂GMP标准草案,以此规范围内植物药的生产。美国自己的植物药药典也在加紧编制中。为应急需,ABC组织一批专家教授翻译出版了德国E委员会的植物药药典,以指导药物生产,并供医生与民众用药的参考。更重要的是,ABC在德国药典基础上,结合当前最常用的药物,以大量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试验结果,加以增订、补充,出版植物药药典全书。此书虽未全面收入所有药物,但对德国药典陈旧和矛盾之处作了必要的修正,有很大指导作用。

    1995年,美国成立了民间的“美国草药药典”机构,它组织各国数十位医疗,药物,植物,病理,毒理,生物技术,生产等方面的专家,着手编制美国草药药典,但尚未出版。与此同时,为满足植物药标准化的需要,“美国药典”在化学合成药物和兽用药物之外,专门设立一个植物药的国家配方(NF)部,分批分期编制出版最常用的植物药标准,目前已颁布银杏、人参、大蒜、贯叶连翘及水飞蓟等十几个标准。展望未来,NF标准可能为全美植物药业界接受并正式采用。

    2.设立专门基金。对民众普及植物药的教育

    要拓展植物药市场,关键要使民众了解药物的组成、功能、适应症、不良反应和使用剂量等基本知识,做到正确用药。为此,NNFA向植物药企业募集100万美元为基金,准备推行此项普及植物药的国民教育。

    3.推陈出新,不断开发新药

    美国民众历来有追求时尚的传统,喜新厌旧,崇尚新潮,1998年的贯叶连翘热和2000年的大豆营养品热,是典型的例子。为适应民众这一消费心理,植物药专家向生产商推荐近期生产下述新药,用以刺激市场:西洋参,穿心莲,生姜,山楂,红花苜蓿及五味子。

    4.改进营销,采用直销方式

    为抑制销售滑坡,众多植物药公司纷纷增加营销力度,有的采用买一送一等降价措施吸引消费者,有的则转轨成直销。NNFA除在国内东西海岸地区,每年举办大型展销会外。1999年起,又每年一次在欧洲举办欧洲展销会,将美国天然产品推向欧洲市场。有的营销专家则建议美国植物药企业向澳洲与台湾、香港地区发展,开拓新的市场。

              (植物提取产业信息网)

最新文章
推荐企业
Back to top

个人用户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