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海鲜季,说说那些“爱嗑药”的海鲜
时间:2018-04-01
浏览数:(500)
关键词: 有机食品、过度认证、美国农业部、有机农场

阳春三月,大量的应季海鲜开始上市,香螺、蛏子、生蚝等各种贝类开始抢占海鲜市场,一大波海鲜开始走向你我的餐桌,海鲜之战自此拉开序幕。但是,令人闹心的是,水产养殖行业经常被爆出“滥用药物”, 尤其是前些年爆出的“嗑药”多宝鱼对消费者难免会产生心理阴影。

 

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数据显示,2017年总局抽检的不合格食品中,水产品成为食品安全的“重灾区”,药物滥用现象严重。超过九成的不合格水产品检出了国家标准规定“不得使用”或“不得检出”的氯霉素、孔雀石绿、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代谢物等。

 

哪些海鲜最爱“嗑药”?

2017年7月,《消费者报道》杂志在对2014年初到 2017年6月15种常见水产品全国和省级食药监局的质量抽检情况整理后,发现15种常见海鲜共抽检3876批次,其中检出不合格186批次,平均合格率达到86.7%,其中龙胆鱼、沼虾、皮皮虾合格率最低,详情如表1 。

 

表1:15种海鲜抽检合格率

水产品种

抽检总批次

不合格批次

合格率

基围虾

135

2

99%

大闸蟹

333

10

97%

明虾

299

10

975

鲈鱼

496

17

97%

鲫鱼

1393

35

97%

多宝鱼

375

12

97%

花甲

182

7

96%

河虾

220

4

94%

黄骨鱼

135

12

91%

扇贝

23

2

91%

挂花鱼

170

23

86%

圣子螺

6

1

83%

皮皮虾

28

7

75%

沼虾

71

28

61%

龙胆鱼

10

6

40%

数据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消费者报道

 

自“多宝鱼”事件后,水产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国家食药总局近两年的各种专项抽查显示,不合格水产品滥用兽药问题突出。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养殖区域的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养殖类疾病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频繁出现,抗生素成为抑制疾病的有效方式,但是抗生素超标使用和细菌耐药性问题也随之而来。

 

海鲜们最爱嗑哪种药?

此次抽检数据显示,15种水产品常见的残留药物包括孔雀石绿、呋喃西林代谢物、镉、呋喃唑酮代谢物等,其中孔雀石绿是检测频率最高的。早在2002年,农业部已经将其列入《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但是孔雀石绿却是非常顽固,近两年全国各地多次检测出孔雀红石绿残留的水产品。孔雀石绿是常见的抗菌类药物,但是其对水产动物具有潜在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因此全球各国对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的残留把控非常严格。

 TIM图片20180410145137.png

数据来源:消费者报道

图1 15种海鲜检测药物总不合格批次

 

本次抽检的药物多数是抗菌类,如呋喃西林、呋喃唑酮、呋喃它酮、土霉素、恩诺沙星等,还有促生长类药物喹乙醇和具有催眠镇静药物如地西泮。近年来,抗生素诱导水体细菌出现耐药性和药物残留问题持续引起人们关注,抗生素的研发速度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已经赶不上细菌的进化和变异速度。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加和绿色养殖理念的推动,天然绿色饲料添加剂中草药已经成为替抗类产品的首选。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中草药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目前兽用中草药产品主要分为抗感染类、杀虫药类、保健类、促生长类(饲料添加剂),主要的效果有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防治常见疾病;改善肉质;促进动物进食;增加抗应激能力和存活率等。研究显示,苦参、大黄、百部、贯众、五倍子等单独粉碎成末,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将中草药用蒸馏水煎煮提取有效成分,采用15mg/L中草药合剂浸泡中国对虾,发现可有效杀灭聚缩虫而不对中国对虾产生毒害。

 

许多中草药如金钱花、穿心莲、野菊花、石榴皮、使君子、紫花地丁等具有消毒杀菌、驱虫抗病的作用,将其应用在水产养殖中可有效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水生动物的免疫功能和抗病毒能力。同时,研究还发现大蒜油和中草药中提取的皂苷类天然活性物质复配成制剂,可有效提高对虾血细胞的吞噬率和杀伤率。

 

中草药产品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具有特定的优势,但是在产品开发方面也存在部分发展瓶颈,如中草药成分复杂,相关产品在动物机体内的作用机理研究相对滞后;产品剂型单一,加工工艺落后,作用效果不稳定,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标准配方。尽管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还存在问题,但笔者相信随着中草药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建立、加工技术不断的完善、研究不断的深入等,中草药产品会朝着系列化、功能化和特定化的趋势发展,满足当下养殖行业倡导的绿色健康理念,也为健康中国2030贡献一份力量。

 

最新文章
推荐企业
Back to top

个人用户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