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开心?也许是肠道菌群在作怪
时间:2017-03-22
浏览数:(265)
关键词: 肠道
古人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的情绪,有时候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有的人天生活泼,生性乐观;有的人则寡言少语,整天郁郁不欢。一个人的情绪除了与他的性格、个人经历以及当下发生的事情有关之外,是否还有其它相关因素?

早在20世纪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学家迈克格尔松教授就提出,由肠管、肠道神经系统和肠道微生物形成了人体的第二大脑——肠脑。目前,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会通过肠—脑轴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也就是说,“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和“独倚花锄偷洒泪”的林黛玉,二者的肠道菌群差异极大。
 
别让肠道菌群绑架你的情绪
在人类的消化系统中,肠道菌群或者说肠道菌丛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生态系统。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肠脑联系影响你的大脑,让你吃下不健康的食物,甚至让你感觉紧张和消沉。这些都是细菌的生存环境优化策略的一部分。
 
最近发表于期刊《生物学论文集》(BioEssays)的一项综合分析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新墨西哥大学的研究者们翻阅了1981年至2013年发表的120份关于肠道菌群的论文和研究文章,得出结论:这些微生物群可以通过迷走神经影响其宿主的进食模式。迷走神经是一条从脑延伸到肠道的神经,微生物群喜欢和它“戏耍”。

论文主要作者阿西娜·阿克提匹斯(Athena Aktipis )表示,微生物能够修改迷走神经中的神经信号,改变味觉接收器,产生毒素让我们感觉糟糕,以及释放化学奖励让我们感觉愉悦,并通过上述行为达到操控行为和情绪的目的。

肠道菌群和抑郁症的关系
近年来,抑郁症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在世界十大医疗疾病负担中排名第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的报告显示,2020 年抑郁症可能上升到第二位。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认知功能损伤,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尽管认为其发病与遗传、生化、神经内分泌、免疫和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是近几年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落与抑郁症的发生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行为生物学研究组十几年来一直关注肠道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他们通过大鼠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发现,慢性束缚应激引起了大鼠肠道菌群的改变,焦虑和抑郁样行为增加,记忆受损,同时伴随有类似于抑郁症的生理生化异常表现。
当这些研究人员为大鼠补充瑞士乳杆菌NS8之后,不仅能够调节大鼠的肠道菌群,改善焦虑、抑郁和记忆,还能调节其生理生化指标,整体效果优于常用抗抑郁药西酞普兰。这个结果就意味着:补充益生菌可能是治疗应激相关精神疾病特别是抑郁症的潜在有效方法。
 
更多的动物试验
事实上,关于益生菌可影响情绪的研究并不在少数。爱尔兰科克大学学院和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小组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益生菌能缓解焦虑情绪。他们将一种常见的益生菌添加在食物中喂养实验鼠,持续6个星期。结果行为测试表明,与摄入不添加益生菌的同样膳食的实验鼠相比,前者较少表现出情绪压力和焦虑。例如在啮齿动物不适应的开阔环境中,它们能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被放进水里时,体内反映情绪压力的激素水平上升幅度也比较小。
 
研究人员进一步检查发现,这些实验鼠脑部伽马氨基丁酸(GABA)受体基因的活动情况发生了改变,总体效果是减轻焦虑。GABA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许多用于抗焦虑药物是针对它发挥作用的。
 
人体临床研究
由于人们所了解抑郁症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大多是通过动物实验得来的,浙江大学的研究者进一步研究了未曾涉及人类抑郁症肠道微生态的变化,这将有助于大家更深入的了解肠道微生物与抑郁症发生发展的联系。
 
本研究通过对细菌16S RNA基因的454焦磷酸测序方法分析了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与抑郁症发生发展相关的重要微生物。研究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微生态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与健康人群相比,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a多样性指数(ShannonIdex)显著增加
 
在门的水平上,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比例明显升高,厚壁菌门细菌比例显著降低。在科的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肠道中氨基酸球菌可(Acidaminococcaceae)、肠杆菌科(Enterbacteriaceca)、FUSO菌科(FUSObacteriaceae)、卟啉单胞菌科(Porphymonadaceae)和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细菌比例显著升高,而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丹毒丝菌科(Erysipelotrichaceae)、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 、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和韦荣氏球菌科(Veillonellaceae)明显降低。在属水平上最为显著的是抑郁症患者肠道内Alistipes菌比例显著升高,而Faecalibacterium明显降低。此外,Faecalibacterium属细菌的丰度和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因此,研究者推断: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可能与肠道内有益菌的减少和有害菌的增加有关。
 
如何通过肠道菌群改善情绪
肠道的神经元一直被误以为仅仅是控制消化和蠕动,实际上肠道通过迷走神经直连头脑,可以将信息从肠道传递到头脑。肠道拥有独立于大脑的复杂神经系统,其神经元数量远远超过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肠脑负责向头脑递送所需的95%的五羟色胺和50%的多巴胺。如果肠道传递的这些物质减少,会使信息传递减少。如果将迷走神经切断,动物的很多本能行为会消失。因此,肠道菌群是通过由免疫、神经内分泌和迷走神经途径构成的肠——脑轴影响脑和行为的。
不过,肠—脑轴的3 条途径并不是相互独立、相互排斥的,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其中一条或多条途径影响脑功能和行为,不同的肠道菌也可能对肠——脑轴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补充益生菌是未来一种新的或者辅助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在抑郁症患者中,微生物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也许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抑郁症患者往往会出现胃肠病、过敏等并发症,以及慢性炎症状态,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可以改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大量临床试验已经证明:益生菌可缓解胃肠病和过敏症状,且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能够调节免疫失衡。
 
此外,肠道菌群会影响宿主的代谢。例如,色氨酸的代谢与抑郁症有关,色氨酸是5-HT 的前体,色氨酸耗竭能引起抑郁。抑郁症患者脑内5-HT 水平降低,在感染状态下,微生物可能影响色氨酸代谢。而益生菌可通过增加5-HT 前体色氨酸的可获得性来最终增加5-HT 水平从而改善情绪。
 
抑郁的动物实验模型还发现,补充益生菌能改善抑郁大鼠的情绪状态,影响各种生化指标包括脑单胺类神经递质、下丘脑CRF 和血浆皮质酮、色氨酸代谢途径中间产物以及细胞因子水平等。
 
目前关于益生菌改善情绪和行为的证据还主要集中在动物研究,为数不多的临床试验研究对象主要还是健康人群。但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实验中,志愿者服用益生菌发酵的酸奶或是安慰剂3 周后,研究者对志愿者的情绪和认知功能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实验前高抑郁水平的志愿者服用益生菌后,情绪得到了显著改善。在一项初步临床研究中,服用干酪乳杆菌两个月,可以显著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这些都足以说明益生菌在改善人类情绪和促进心理健康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善待肠道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也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同时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因此肠道健康就是人体健康的基础。肠道既决定了人体的容颜和美丽,也影响这人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而这些都仅仅是人体健康与肠道菌群关联的冰山一角。俗话说“病从口入”,善待肠道就是善待自己。

最新文章
推荐企业
Back to top

个人用户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