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会上看植物营养素开发新进展
时间:2015-05-21
浏览数:(116)
关键词: 营养素 植物提取物 天然成分
    5月16-18日,第12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并以此纪念和庆祝我国唯一的一个国字头营养学会组织成立70周年。本次大会由中国营养学会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科学院营养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3个国家权威营养研究单位协办。来自国内外从事营养研究、食品科学、农业等领域的2000余名代表云集一堂,分享营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大会开幕式与5月16日下午举行。开幕式邀请了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IUNS)主席Anna Lartey教授、WHO FAO UNICEF等相关国际组织的官员和专家,与中国科协书记处王春法书记、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卫生计生委、农业部、中华全国妇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领导和专家共同出席。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教授在本次大会开幕式中作了题为“责任和使命:中国营养学科70年成就回顾”的主旨报告。报告总结了国家对于营养科学的投入和支持,梳理了营养科学的成就和社会的贡献,并指出了未来学科的发展方向。
    此次科学大会共有250多名专家在大会和分会场报告,共收集了800余篇学术论文和250余个大会报告,17-18日两天,各研讨会的主题紧密围绕“营养与健康”的科学莅临和实际应用,如营养学科发展报告、院士论坛:新时代下大营养观、营养与疾病:关注营养与最新健康证据。营养与健康老龄化等39个专题研讨会。笔者主要参加了中韩植物营养素国际学术研讨会和特殊医学食品和临床营养支持两个分论坛,并在此分享收获与感想。 本次植提桥媒体作为大会媒体合作单位,在会场认真聆听了中韩植物营养素国际学术研讨会和特殊医学食品和临床营养支持两个分论坛诸位专家所做的报告,并在此分享收获与感想。 
 
Turmeric的近亲抢眼球
    Turmeric相信作为专业健康从业人士这个单词都不陌生,从它里面提取出来的一组符合成分名为姜黄素,主要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等三种活性成分。全球顶级植物提取物生产商意迪那(Indena)在功效研发,临床试验验证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价值的工作。近年来也的确有一些其他企业在踊跃推出各种形式的姜黄素成分,因此姜黄素作为健康原料环节中一直都是比较hot的品种。而此次中韩植物营养素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韩国延世大学的教授与会分享的则是Java Turmeric,即姜黄的近亲,为了方便读者了解,可以直译为大姜黄(其学名为束骨姜黄),而研究者分离出的大姜黄的主要成分为束骨姜黄醇(Xanthorrhizol),是一种具极苦味的成分,对抑制口腔多种细菌有效果,成为未来口腔护理产品极具期待的植物来源新成分。
 
    能否引导一种天然活性成分迅速为健康产业界认知的前提,一般是经过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后明确显示单一功效的成分,因为这符合急于开发让消费者一用就能感受到效果的终端企业们寻求的角色。尤其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健康支持,比如大姜黄中活性成分对抑制口腔中细菌有明显效果。而目前应用到代谢健康、降三高、脑部健康、体重控制等各个针对领域的活性成分依然都在互换“功效明确”者。因此类似这中极具针对性的研究及活性成分开发有待于企业界和科研界共同来发现和推动。
 
 
肠道健康新选择:多吃一点“苦”
    在此次中韩植物营养素国际学术会议上有来自欧洲植物与传统医学执业联合会的Macro Valussi博士作的传统蔬菜与苦味植物营养素:肠道健康的关键影响因素的演讲让笔者感受颇多!
   在你、我及企业功能原料开发者们大家提到肠道健康,首先想到的就是益生菌,益生元等角色。你我曾想过肠道健康需要苦味植物来改善肠道环境及健康支持么?反正我此前是没想过。但是笔者对苦味植物有独特的感受体验。
 
    Macro Valussi提出就发现一类苦味的植物(这类多为蔬菜或者野菜)对人体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类苦味植物被摄入人体后,其活性成分会在人体的小肠中被吸收,也就是说在人体小肠中发现了对这类苦味成分的吸收受体,并将这类受体命名为Bitter receptors。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人体组织中有很多苦味受体。受体在吸收这类成分后肠道环境会有对应改变。Macro提到水飞蓟素可以改善消化不良,胃酸过多调整代谢也和其中苦味成分有关。并提及蒲公英,但是鉴于他远在欧洲,对我国本土特产苦味植物的研究就没有那么深入了。
 
    也就是说未来现代人尤其是城市人改善肠道健康不仅仅只是吃益生菌啦,还可以吃苦味蔬菜或者成分——尽管他们有点苦。而且经过提取后那味道不是一般的苦,因此对于开发苦味植物活性成分的学者及企业们还要考虑一个问题,太苦的成分摄入后会引起人体不适,因此如何制作对应人体吸收浓度及稳定传导的形式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因为在广袤无垠的内蒙古长大,笔者记得儿时每每春季时节,就到田里去挖蒲公英、苦荬菜等,回去洗干净了直接入口,甜中带苦,丝丝苦味竟然征服了童年时的味蕾,尽管现在常居城市,每到春季自然思念起这些苦味野菜来。话说当年吃的都是绝对绿色蔬菜啊,兜兜转转,今日却坐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的会议室里来听这位来自意大利的欧洲植物治疗专家来讲苦味蔬菜对人体的药理层面的分析和健康作用……,真的让笔者不得不甚为感慨。
 
    不过让笔者更为叹服是Macro演讲结束后来自同期主持人潘兴昌教授的点评:传统中医讲究中药是四气五味,而这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中医讲苦味是入心经的,而心与小肠互为表里,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苦味受体主要存在于人体小肠中。笔者大学有幸学的是中药学,本来已经对Macro的独特视角折服,经过潘兴昌教授精准到位的点评,发现我们的传统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将苦味植物可用于肠道健康的答案给出来了!现代医学无极限,传统中医无极限啊。有幸的是我们都走在探索的道路上,一起感受着科学的魅力和人类对营养的追求如此有意义。
 
 
蔬菜和水果来源抗氧化活性受关注
    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的郭长江教授在此次会议上介绍的是蔬菜、水果抗氧化活性的议题。这个符合植提桥的口味,植提桥媒体连同《天然成分》杂志一直给行业人士分享的是更为贴近食材来源的天然活性成分开发的新进展。而这也恰恰是全球植物成分开发领域的一个主要方向。郭教授介绍了抗氧化活性排名前十的蔬菜,藕,油菜,黄瓜具有较高活性,我们常常在餐桌推崇的青椒、西兰花抗氧化活性则垫底儿。而且郭教授提到蔬菜在经过烹制后抗氧化活性还是会受到损失。蔬菜是生吃,还是熟吃,这好像还会让人纠结。且期待科学家们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吧。
 
    另外来自美国德州理工大学的沈传利博士分析了植物多酚与骨骼健康的关系,并且重点分析了绿茶提取物中多酚对人体骨骼健康的支持和证据。看来绿茶提取物不作为植物来源活性成分的“常青树”都不行啊。绿茶提取物未来在骨健康领域的应用也值得期待了。
 
    此次中韩植物营养素国际会议上笔者的确受益良多,因此从植提桥媒体关注植物活性成分市场化应用的角度给各位读者贡献几许笔墨,希望让您受益。
 
最新文章
推荐企业
Back to top

个人用户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