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提出口:精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仍是重点
时间:2007-07-22
浏览数:(1320)
关键词:

2006111 7:53  来源:中国现代企业报  作者:龚震

     随着世界范围的回归自然呼声不断升温,以及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疾病的关注已经由单纯的治疗转到重点关心疾病的预防,在新的医学模式影响下,具备功能性的天然保健食品备受青睐。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植物提取物越来越受到医药界、食品界的关注。

     近年来,植物提取物行业已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每年生产增长率都在15%以上,出口增长率更是达到了20%以上。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植物提取物共出口1.65万吨,计2.26亿美元,出口额首次超过中药材及中药饮片,成为中药第一大类出口产品,占中药出口总值的44.62%,同比增长45.76%。植物提取物在中药类产品中只能算是小品种,然而小字辈闯出大市场,在中药国际化遭遇种种壁垒的时候,植物提取物异军突起,使我国中药出口再现曙光。但是,行业繁荣背后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一是过度采伐,自然资源已逐步枯竭。目前,国内植物提取物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参差不齐,高新技术企业和作坊式工厂并存,分散提取造成极大的产业资源浪费;而且对植物资源采伐缺乏计划性,没有考虑植物的长期循环利用,破坏性地采挖;再加上国外企业对中国植物药资源采取低价掠夺方式,一些企业在利益驱动下,严重破坏自然资源,如云南的红豆杉、甘肃的甘草和麻黄草等。

  二是双向污染,环境与市场同受累。一方面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空气、水等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农药及重金属残留问题已影响中国植物提取物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盟市场。

  三是业态混乱,产业产品不集中。产业发展迅速,进入门槛过低,大量企业毫无限制地涌入,造成参与企业众多、规模相对较小,质量参差不齐、价格标准混乱。国内任何一家植提企业无论规模多小,一般都有20个以上的品种,但具有核心品种的企业很少,规模较大且具有独立开发科研能力的公司寥寥无几。

  四是研发薄弱,产品科技含量低。多数企业没有市场研发和技术研发力量,该取什么、该弃什么,并不十分清楚,盲目跟风市场和产品选择,产品单一;同时,缺乏深加工技术,实验和检测设备落后,企业无核心产品,后续发展乏力。

  如何减少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改变在国际上低质低价的形象已经成为中国植物提取物行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这里,一方面需要企业的自觉,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政策约束,同时,行业协会也应该有所作为。

  第一,政府应该重点培育行业领头企业,在财政、外贸、税收等政策上加强扶持,并且要协调好产业集中与循环利用的关系。

  第二,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植物提取物行业标准。参照国际标准,对每个提取物品种建立完善、规范的行业质量标准体系,进行动物毒理试验,明确代谢机制,尤其是控制产品的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和微生物限量。

  第三,适度开发资源,遏制滥采滥挖。对于像甘草这样关系环境,像红豆杉既关系生态又关系物种安全的品种,国家必须颁布严格法令,从原材料入手,有选择、有计划地进行开采,必要时可以征收收购、加工企业的资源税,有效调节市场供给,进而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同时,鼓励生产企业建立原料基地,引导企业加大创新力度,研制替代品。

  第四,树立品牌意识。加大科研开发,培养优秀品种,树立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国内植物提取物企业具有较强的地域集中性,资源共享的同时也产生了祸福相倚的关系,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很容易受同地域其他企业的牵连

  第五,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行业代言人的功能。协调各方面利益,为成员单位提供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帮助、辅导,甚至可以代理企业参与国际谈判,维护行业乃至国家的整体利益,结束我国企业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竞相压价,让国外企业坐享渔翁之利的局面。

  植物提取物产业刚刚起步,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吸取众多产业的教训,想方设法,将不良倾向消灭在萌芽状态。

最新文章
推荐企业
Back to top

个人用户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