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红素抗癌作用研究历史
时间:2008-04-24
浏览数:(337)
关键词:


 
 
    1959年,美国医学专家首次报道番茄红素(番茄中的主要成分)具有抗癌效应。他们以AB两组小白鼠试验,使用辐射方法致小白鼠形成癌症,A组小白鼠在接受辐射的同时,于腹腔注入番茄红素,B组不用。结果,A组小白鼠恶性肿瘤发生率下降50%。但他们的试验并未引起医学界和营养学家的关注,直到70年代末,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多次动物实验,证实番茄红素具有预防和抑制恶性肿瘤的作用。此后,有关论文的发表逐年增多,成为医学和营养学领域内研究热点之一。

 


   1985~1991年,意大利医学研究院使用大剂量番茄红素进行预防癌症试验,证实番茄红素可使各种癌症发病率下降,食道癌、胃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下降更为明显。日本医学研究所对4个胃癌发病率不同的地区进行调查,测定4个地区居民血浆中维生素A、C、E、β-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的水平,发现血浆番茄红素的浓度越高,胃癌发病率越低。

 


    1989年,美国进行的一次动物实验表明,番茄红素可抑制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肺癌的小鼠。1992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对近期诊断为胰腺癌的12年前冷冻血清进行分析,发现血中番茄红素水平与胰腺癌发病率呈负相关。

 


    在临床应用方面,美国癌症研究所对21例计划施行前列腺癌切除病人,手术前每次口服番茄红素15毫克,每天2次,另11例作对照,3周后手术。经病理检查,发现21例接受番茄红素治疗的患者,癌肿块未见扩大,且局限于包膜内,对照组多数患者癌肿块有不同程度增大,多数已突出于包膜外。

 

    前列腺癌是西方老年男性常见病,对4800名50~70岁的男性进行6年随访,发现每周食用番茄5次者,前列腺癌发病率下降21%。

 

    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作为天然色素用于食品工业和医药工业,在植物界主要存在于番茄(又称西红柿)、西瓜、木瓜和番石榴中。其吸收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食物中蛋白质、果胶、树脂,肠道疾病和缺铁、缺锌均可影响其吸收,摄入未经加工的番茄,血浆番茄红素浓度变化不大,说明吸收量少,而经加热或用较多的油脂同时加热后食用,血浆番茄红素的浓度增加3倍,说明吸收率较高。因为经加热后细胞壁破裂,番茄红素溶出,而且番茄红素具脂溶性,故与脂类同时加工后体内吸收率较高。

 


    番茄红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阻断氧自由基的产生,同时阻断氧自由基与DNA(去氧核糖核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起反应而引发的癌症。番茄红素能接受不同电子的激发,生成基态氧或三重态氧番茄红素,一个三重态氧番茄红素,可清除数千个单态氧自由基,是β-胡萝卜素的两倍。因此,番茄红素有保护生物膜,免受氧自由基的损伤的作用。 


    最近几年认识到,番茄红素是一种有益的类胡萝卜素,是一种脂溶性物质,必须与油脂混合加热制成番茄酱或番茄汁才有利于吸收,但要从番茄中获得30毫克的番茄红素,必须消化450~1300克的番茄。因此,今后的研究重点是研制化学合成方法,才能获得大量、价廉的番茄红素,或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含有丰富番茄红素的番茄品种,供应临床使用。最近,英国一家生物公司已找到相关基因,准备培植含有超量番茄红素的品种,预计不久即可投放市场。

 


 (植物提取产业信息网)


 本网文章仅限交流,请勿转载!如转载,请联系 010-51640487 !

最新文章
推荐企业
Back to top

个人用户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