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产业圆桌会议谋求理性发展
时间:2007-12-18
浏览数:(455)
关键词:


 
    10月20日,在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举办的主题为“青蒿素产业在竞争中谋求合作”的高层圆桌会议旨在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让与会者共商青蒿素产业的发展大计。了解青蒿素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营造理性、健康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氛围。

    商务部、卫生部、科技部、药监局、中医药管理局等单位的相关领导,瑞士诺华公司、重庆华立集团、上海复星医药集团、云南昆药集团等企业高层以及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等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均应邀出席了会议。

    作为全球最大的青蒿素类药品供应商的诺华公司表示,非常支持发展青蒿素事业,并坚持其公益项目的性质,很希望与产业各方有个良好的沟通平台,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生产企业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供应商。

    国内青蒿素类药品的龙头企业之一的华立集团也表示,青蒿素产业亟待理性对待和进一步规范,企业应当转变思路,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建立良好的国内外合作机制,规避恶性竞争,谋求健康、共赢的发展模式。

    从盲动转向理性

    圆桌会议形成如下共识:

    ——对这个产业应理性认识和重新定位。青蒿素类药品带有很强的公益和人道主义色彩,市场需求量有限,并非单纯的商业项目,国内企业应当对其理性认识,并逐渐熟悉国际标准、建立国际渠道、锻炼自身队伍和提升自身能力。

    ——以政策规范市场。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有关青蒿素类产品从种植、提取、制剂生产到上市、出口等关键环节的相关政策,加强监督管理,提高技术门槛、规范相关标准,净化市场环境,提升有实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国际合作。发挥领域内企业、科研机构的自身优势,在蒿草种植、产品研发、质量标准、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以及技术共享、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通过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促使青蒿素产业、健康发展。

    ——建立沟通交流机制。通过搭建由政府相关部门和各代表性企业或机构共同参与的沟通交流平台,定期分析产业发展状况,探讨未来发展思路,并设立日常机构,协调相关事宜,使政府、蒿农、原料供应商、药品生产商等多方能顺畅沟通、相互协调,从而创造和谐、有序的青蒿素市场发展环境。

    ——建立信息预测发布体系。建议由中国政府协调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建立准确、透明的青蒿素需求预测体系,并定期发布信息,以有效指导国内企业种植和生产。

    ——完善质量标准。应当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沟通,推进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互认。加快国内企业复方制剂的认证工作。

    基于上述共识,国内企业对产业的认识已经从盲动日渐转向理性,从恶性竞争逐渐转向交流合作,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开始认真思考和理性认识产业的发展方向。

    青蒿素产业的特殊定位

    疟疾是世界上流行范围极广、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的热带寄生虫传染病,全球每年感染者高达3亿~5亿人次,至少100万患者因此死亡,8成以上的患者在非洲且大多数是儿童。

    青蒿素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唯一认可的抗疟特效药,也是中国第一个符合国际标准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专利的原创性药物,其良好疗效为世界的抗疟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国际环境来看,青蒿素药品的销售渠道分为公立市场和私立市场两部分。公立市场占据整个销售渠道的8成以上,主要由世界卫生组织采购,资金来源是全球的公益组织基金。在公益性的大前提下,世界卫生组织在选择供应商和订单发放上非常强调药品的安全性和成本,要求供应商以成本价供应产品。诺华作为全球最大的青蒿素供应商,积极响应号召,并始终坚持将其作为公益项目,协助世界卫生组织的抗疟事业。

   2006年在北京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政府郑重承诺,拨款3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非洲的疟疾防治,并提供青蒿素药品及设立30个抗疟中心。

    在圆桌会上,华立、昆药等国内龙头企业的代表均表示,青蒿素类药品以其特殊的身份,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人道主义色彩,而非纯粹的商业性质,国内企业应当更多地将其定位在熟悉国际标准、提升自身能力上,希望国内外企业间建立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而不是集中在青蒿素类药品当中的相互竞争。

    规范市场期待共赢

    自2004年至今,短短3年的时间,国内青蒿素产业经历了从热到冷的转变,面临着巨大的产业危机。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青蒿素类抗疟药品列为政府首选指导用药,青蒿素顿时供不应求。由此,国内掀起了一股青蒿热,不少地区大量种植青蒿,青蒿素提取企业迅速增加至100余家,价格也随之飙升到每公斤8000元。而由于市场供需信息不透明、企业间沟通不充分,最终导致青蒿素产业出现巨大泡沫,盲目扩产使得市场由供不应求转为严重供大于求,青蒿素价格急转直下,很多企业和蒿农蒙受了巨大损失。另外,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监管措施不够完善,由此导致的种植基地混乱、无证生产严重、伪劣产品增加等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使产业发展雪上加霜。

    商务部领导表示,成品药销售是产业链的终端,也是青蒿素产业持续发展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政府部门将加大力度为企业营造一个纯净而有序的贸易环境。商务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关于青蒿素类产品出口秩序的管理办法》,规范我国青蒿素类产品出口秩序,加强药品质量监管。同时,还将对青蒿素类产品(包括青蒿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原料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药品制剂)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促进我国青蒿素产业健康发展。

    诺华方面认为,青蒿素产业近来的状况并不是因为整个行业不好,相反,很少有行业能有如此快的发展速度,而出现目前的问题是因为产业发展不够理性。诺华很希望有更多更好的复方青蒿素类药品生产企业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供应商,共同为抗疟事业做出贡献。

    作为国内青蒿素的龙头企业之一的华立集团也表示,青蒿素产业亟待理性对待和进一步规范,企业应当转变思路,加强交流合作,通过建立良好的国内外合作机制,规避恶性竞争,谋求共赢。

    要想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供应商,获得资格预审(PQ认证)无疑是企业进入供货商清单的前提。上海复星医药集团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资格预审(PQ认证)的青蒿素生产企业,在圆桌会上与大家分享了认证历程、成功经验,为希望或正在申请认证的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复星方面表示,国内外制药行业的法规存有差异,如标准品不互认、临床研究要求不同、GMP指南不够完善,这些方面我国还要逐步与国际接轨。

 

                (植物提取产业信息网 整理)

 

 

 

 

最新文章
推荐企业
Back to top

个人用户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