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西方草药的研究与利用(二)
时间:2007-09-13
浏览数:(599)
关键词:

  七 加强信息交流

  医药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这一点似乎为众人所认同。近年来,国内的医药企业、医疗产品以及从业人员的数量都在大幅增加,而讯息交流的滞后严重影响着政府的决策和中医药发展的整体进程。应当看到信息也可转化为生产力,信息也是重要的生产力。
  从2003年开始,受香港赛马会中药研究院的委托,我与萧培根院士共同组织了《当代药用植物典》的编纂。这是一项耗时四年的巨大工程,其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药用植物,也要让国人了解世界的植物药。
  “博采古今,荟萃中西”是本书的特色。全书共分四册:东方篇两册、西方篇及岭南篇各一册。将先后以中、英文双语出版(中文版包括简、繁体版)。全书共收录500条目,涉及常用药用植物(含天然健康产品、天然化妆品、天然色素等)约800个种。
  书中提供有古代文献与现代药物资料,包括药用植物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部分,并着重收集了近10年来海内外的最新相关研究进展,每篇均附有大量最新参考文献。书中不但有作者实地考察的最新收获,也有对老一代科学家宝贵经验的汇总,对各药物的深度研究开发提出独到见解作为评注。
  随着编纂的进行和2006年来的陆续出版,本书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医药学界的关注,并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支持,先后参加本项目的学人达到数十人。海外如英国、美国、日本、德国、澳洲、印度、新加坡、韩国等国学人者先后提供药材资料、照片、标本。项目的开展,本身就是一次国际间的大合作;著作的完成,也是集体智慧的体现。
  我曾经到过一次四川的乐山,关于乐山大佛的来历,当地有这样一段传说:有一位老石匠在云游天下之前,交待两个徒弟要好好雕刻佛像。3年师傅归来,聪明伶俐的小徒弟抢先汇报:“我雕了1000尊佛像”,老师傅闻之大喜。大徒弟则慢吞吞的说:“我只雕了一座佛”,老师傅听后面带不悦。可当老师傅转过身观看,惊讶了,展示在他眼前的竟是一座70余米高的巨佛。1300年过去了,乌尤寺的千尊小佛早已面目全非,而乐山大佛依然巍峨矗立在岷江边。我常以这段美丽的传说自勉并激励课题组的成员们。从事中医药研究,既要发表国际一流的学术论文,同时也要潜心构建中西医药沟通的桥梁,这也是我们编纂《当代药用植物典》的动力之一。

  八 生药学研究与国际交流
 
  西方医学界目前不愿意选择中草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来源于自然界的很多产物质量不稳定。“安全、有效、可控”是评价中、西药物的共同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质量决定中草药国际化的进程与命运。
  生药学的主要任务与研究内容就集中在:资源、质量与品性评价。
  近年,人们经常围绕“中药走向国际市场以何为重点”展开讨论。笔者以为,无论从事哪一行的学人,都应当以发展自身专业为重点,切不可“见异思迁”。
  过去一些年,海内外一些从事生药学研究的人,纷纷改行转向了,致使现今出现了无人认药、伪药充斥市场的现象。
  2006年,我曾应邀在Planta Medica上,发表过一篇题为“中药鉴定是中药标准化之基础”的综述文章,因为中药鉴定也是中药国际化的前提。
  过去一些年,我们在香港通过与政府和中药业界合作,以“正本清源”为目标开展了一些生药研究项目。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也是中药进出的重要港口,约有26%的中药材经此地进出国门。为澄清市场混乱,我们先后在香港100间药材店,随机抽样调查超过1万个件中药材样品。在此实地调查基础上,研究编著出版了中、英文版的《香港容易混淆中药》。本书出版后,免费派发约2万册给中医药界,并同中药业界合作多次举行推展活动,令人欣喜的是,目前香港本地市场的混淆中药已经大为减少。与此同时,我们还编著出版了《香港中药材图鉴》(中、英文版),目标是“立标明真”。本书由世界科技出版社发行,也已成为中药鉴定这一领域的畅销书。
  显微鉴别作为中药四大鉴定方法之一是200年前就已经开始应用的鉴定手段,但传统的学科不代表过时。显微鉴别仍是实用性很强的鉴定手段,结合其他学科的新技术、新进展对中药显微鉴别进行深入研究,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研究成果、发表很好的文章,老树是可以发出新枝的。例如,将显微鉴定与偏光法结合、与萤光法结合、与数学分析方法结合测定淀粉粒的研究、与MALDI-TOFMS激光质谱技术结合进行青风藤、附子、马前子的研究,都已经取得很好的进展。我们先后在相关领域排行第一的国际杂志(Microscopy Research and Technique;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Ana?鄄lytical Chemistry)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
  近年来,海外欧美、澳洲的医药研究机构纷纷与我们联系,寻求在生药鉴定及相关领域的合作。这也说明了生药学是社会急需的学科,是供不应求的学科。
  目前,我们正在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如英国丘园、美国药典委员会、哈佛大学医学院通力合作,并与日本、韩国、新加坡、澳洲、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相关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共同为建设中药鉴定数据库与生药鉴定技术平台而努力。

  九 不比较不知己所短,也不会知己所长———谈中药炮制研究
 
  中药与西草药相比,特色何在?我个人认为,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复方用药,二是炮制加工。
  2000年来,中药的使用一直都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的指导下进行的,并且累积了大量有效的处方。这些处方使后人在新药的开发中得以启迪,这是中国人的“秘密武器”。
  炮制作为中药的另一特点,“蒸、炒、炙、煅”是一般西草药所没有的。即使在东方应用中药的国家中,进行炮制也是不多见的。越南有一些,日本集中在地黄、附子等有限的几种,而韩国则是单打一,但一炮走红的红参(高丽参),为韩国开拓了品牌,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两年前,我在世界卫生组织-草药协调论坛 (WHO-FHH)上提出了加强中药炮制研究的建议,得到了与会者的赞同。在香港卫生署的资助下,我们已经进行了当归和附子炮制的初步研究。2007年5月,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香港等地的专家与政府主管在韩国首都召开炮制专题研讨会,讨论今后如何开展合作,加强中药炮制研究的议题。
  中药炮制的主要目的是解毒与增效。香港规管中药名单所列了31种毒剧中药,其中多数是没有经过炮制的。以附子为例,在过去近20年间,由附子引起的中毒事件统计近5000宗。这一数字显示,中药炮制对于保障中药使用安全至关重要。
  经过对香港市场调查,目前有65%的生药都经过炮制的目前,《中国药典》收载542种中药材,有炮制记述的超过70%。
  “炮炙”,从字面上讲,都离不开火,这也反映了人类历史上火的使用对于中药加工技术的影响。现今很多加工方法是不用火的,因此,用“炮制”一词属于广义,更能体现中药加工方法的多样化。《本草纲目》称炮炙为“修治”,日本沿用此称谓。人们日常所说的“遵古炮制”强调的是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其实,“遵古炮制”中的“古”是不存在的。因为古代的炮制方法很多,理论也不统一,同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两千年来,炮制工艺不断改进提升,尽管进程缓慢,但从未停止过。
  从现今市场上所卖的炮制药材来看,南北炮制方法不一、内地与香港不一;炮制的辅料:如酒与醋等也不统一;炮制工艺有机械的、有手工的,整个规程均未做到统一。
  随着中药用量的增加,中药GMP的开展,成规模的中药生产成为可能,炮制的规范化也已经具备了条件。从保障中药安全有效的角度看,中药炮制的规范化已经到了不得不做、非做不可的程度了。
  关于中药炮制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先选择一些容易中毒的常用品种进行探讨,如附子、马钱子、半夏等;一些可以改变药性与增强药性的中药,如地黄(鲜、干、熟)、姜(鲜、干、炭)、当归、三七、人参、山药、何首乌等。
  中药炮制的研究方法则可以从生药鉴定、成分比较、药理、毒性作用机理的探讨到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不同中药的炮制工艺可能不同,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品种分别建立标准操作程序 (SOP)。
  当然,还要注意规范辅料使用,特别是要限制硫磺熏蒸,规范命名卷标等具体问题。

  十 结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上古时代,埃及与希腊等西方文化古国的医药知识,似乎比中国更丰富。在汉代至清代,中医药学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其特点在于中医理论与中药复方。伴随着东学西传,西学东渐,世界民族医药知识也相互交往,相互渗透。1940年后,抗生素出现带来的医药革命,促进了化学药品的发展,占据了当今医药体系中的主流地位。1980年后,随着回归自然在全球范围的兴起,西草药的研究开发再次蓬勃发展。
  事实上,植物王国中有不少中西药的共同药源:从毛地黄 (Digitalis purpurea L.) 中提取得到具有强心作用的洋地黄毒(digitoxin);从欧洲红豆杉(Taxus brevifolia Nutt.)中分离得到具有抗癌作用的紫杉醇;从贯叶金丝桃(Hepericum perforatum L.)中提取出具有抗抑郁作用的提取物;从银杏(Ginkgo biloba L.)叶中制备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提取物;从青蒿(Artemisia annua L.)中发现的抗疟药青蒿素等。这些植物药均与传统中草药有着密切,甚至共同的来源关系。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除去上述共同的物质基础外,也可从差异中寻找资源。中西草药的品种差异、部位差异、用法差异,从比较中可以得到启迪,东西方草药之间确有很多可以相互交流的信息、相互借鉴的技术、方法与思路。
  中草药与西草药有着共同的化学物质基础,相似的药理作用机理,共同的医疗保健使命,也接受着共同的挑战与命运,因而更容易相互借鉴与沟通。超越时空,东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必将对中西草药的发展起到大的推展作用。
  中药如何走向国际市场?靠宣传,靠形象,更要靠数据。中药以西草药作为载体进入国际市场成为现实,让西方人有机会自身体会中药的效果与魅力,逐渐接受中医药。

                (植物提取产业信息网)

最新文章
推荐企业
Back to top

个人用户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