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化环境下中药营销中的问题
时间:2007-07-12
浏览数:(1821)
关键词:
 

 1. 首先推出安全有效的纯中药制剂


  1994年,德国慕尼黑药检所所长Manfred Steinigen撰文指出,用于风湿痹痛的中成药含有糖皮质激素和消炎痛,借此抨击中西药合剂的应用价值,甚至因而否定中草药的独特功效。晚清的中西汇通派就主张中西药合用,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屡见此法,欧美也不乏中西药混合制剂,但是西方中医热的背景就是西药的毒副作用太大。因此,我国出口的成药,宜优选西方崇尚的植物药为原料,并先进行西医病名-特效药物的对比试验,价格也应能被国外卫生部门、医疗保险机构所接受。德国保险公司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类风湿关节炎、癫痢、老年性痴呆、小儿大脑发育不全等疑难病症钠治疗更感兴趣,因为医疗费开销太大,甚至足以使他们倾家荡产,向政府求助。若能开发有关特效药或有效药,必将不愁销路。推广中药的关键还在于其本身疗效,要经得起临床考验,能补西医之短,还要为外国海关和病人接受。   

2.中药质控与剂型改革   


  中药外销并非权宜之计,因而不可急功近利,不讲后果,出口中药应由国家监控,专门经销机构把关,并与国外有关中医药研究组织联系,获取更多信息,知己知彼,方能输出西方人所需产品。剂型包装可多用小包装滴剂、微粒片等,这都要解决有效成分的浓缩工艺。包装说明主要成分、有效年月和宜忌等,但"忌食生冷肥腻"之语常无实际意义,因德国人日常饮用冷的自来水,没有开水的概念,饮食也多冷餐、多脂,半生的肉排为其所好,然而他们摄纳正常,善消肉积;不少欧洲人视糖如毒,畏惧高热量,故甜性矫味剂也不宜多,有时标明“无糖无热量”,反能正中其怀。德人久尝芥末之辛、柠檬之酸、咖啡之苦,往住不需要矫味剂。中药汤剂疗效较好,但煎煮太麻烦,服用药量又太多,人们期待着浓缩汤剂的快速制作。据说德国小城墓市,有家药房能当场配制浓缩汤剂,先是按中药处方称取药量,再分别用机械提取成分,再行混合成浓汁一小瓶,每次服数十滴即可,其气味口感俱佳,价格适中,每瓶药价5马克左右,疗效也可与传统的煎剂毗美。此制药机械大概出自比利时,技术保密甚严,老板正在扩大投资,意在未来发展。德国小药厂已逾千家,多热心中草药新制剂的开发,他们或收买国外有效方剂,或移师国外办厂,其中当有推广中草药的合作伙伴,他们熟悉当地的法律条款、程序运作,在药检申报、通关减税等方面更善于“打擦边球”,以减少人力、财力的消耗。因此,一种外药想在德国推广几乎均要德国药商的参与。就说拜尔那样的大公司,也是一方面重在开发药用植物的提取物、衍生物如银杏叶、山楂叶等,另一方面也有意兼并植物药生产厂。
  再说中药外包装,有时可以民族化"土"一些,如六神丸小瓶做成中国古董样,展现华夏古风,便可身价有加。   

3.推销手段


  德国新药推销员川流不息,还夹带一些小礼品,免费送给一些药房或医生试用,中药制剂在通过海关之后也要有一些这方面的工作,因为总得让药房批发,医生处方,否则保险公司不付款,何谈效益。德国药房的开业药剂师,多为药学院的毕业生,又通过政府的严格测试,才能领到执照。他们为了争取更多的处方,往往服务周到,店堂里备有称体重、量血压、测体温的医疗设备,免费为病人服务。保险公司规定3-10马克的取药手续费也常少收,还代人到中国定购中药,换取病家好感,但对中药检测却不那么热心,无熟人、朋友相托往往不办。如若自备完善的药品资料,免费试用,则可争取药房批量进货。德国注重学术,教授、研究员地位很高,他们甚至可以无视卫生法规,小批量进口外药,因此,中国药业要争取医学界名流支持。这些德高望重的老者,可能有着固执、排他的毛病,但也更重名誉、真理,若能多方接触,展示中西医结合的趋势和前景,则有可能获得支特。

最新文章
推荐企业
Back to top

个人用户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入
关闭